Turf:協會

28

October 2021

大台北的未來

28 October 2021 / 大台北的未來 /

跨越都更困境:以都市再生思維,建立都會永續性

隨處可見的都更困境

 

城市隨著經濟蓬勃發展也不斷成長,持續建造新建物的同時,老舊建物與社區該如何趕上社會的發展速度?

探討今年(2021)十月份,高雄鹽埕區的城中城起火事件背後問題,近40年屋齡的危樓缺乏管委會組織的管理維護,成為了公安死角,僅剩經濟弱勢的族群居住於此,進而變成社會問題,但類似的大樓並非高雄獨有,事實上台北市數量最多。當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卻忽視既有問題時,沒有任何政府可以禁得起如不定時炸彈的社會問題引爆。

從危老重建到都市更新條例,2018年《都市更新條例》修正三讀通過,寄望能啟動都更新紀元,卻眼睜睜看到政策趕不上危機,每每發生,就是一段時間的媒體究責探討報導和政治人物的就題發揮。

做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是否在觀聽之餘也能思考解方 ?






超越都更困境的解方

 

居民才是城市最基本的樣貌,我們需要更全面的去看待都市化(urbanization)的問題,都市更新不只是解決危老建築,而是創造更適合居民居住的地方,包括創造可以支持該居住環境品質的經濟。

根據《都市更新條例》中「都市更新」的定義,是指依本條例所定程序,在都市計畫範圍內,實施重建、整建或維護措施。透過台北市都市更新學會的研究,發現以現行法規要完成都更,需要百年以上的時間。

台北除了違章問題,還有許多人性心理造成都更的緩慢。因此針對都市更新的整體公益性和土地永續性,做出「都市再生法案的倡議」,以「使用權」代替「所有權」的概念,推動「地上權不動產」防止土地所有權碎片化,加深都更的困難度。當然以危樓而言,重建的過程要兼顧到所有居民及整個都市的利益和公平正義。
☞ 延伸閱讀:都市再生法案倡議–台北市都市更新學會理事長 蔡漢霖

2020年夏天,台北市立大學市政管理學院更舉辦一場集結近百位產官學者們的座談會「大家做伙來談大台北」,其中也探討都更條例更上位的「都市計劃」的重點,都市計劃的推動需要新世代參與,產官學的合作更要去本位思考,才能有效率整合。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英語: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是考量城市發展,讓大台北透過大眾運輸提升更多人的移動效率,而非移動更多的車輛;街廓內舒適的步道,聯結街廓間綠色廊道,是健康城市應有的換氣功能。

☞ 延伸閱讀:超越都更困境|共享新思維,創造都市再生(含大家做伙來談大台北精簡節錄)

所有的重建、整建或維護都需要錢,但如此龐大的資金該從何而來?在大台北的永續城市藍圖系列主題中,「永續城市交易所」以「錢從哪裡來?–談永續城市再生的財源配套」影片報導,整理出可做為城市再生資金來源的報導,像是透過不動產證券化,讓小額投資人參與開發創造價值,或是永續發展債券中的社會責任債券,配合政府危老建築或都市更新住宅重建的政策,提供資金借貸。司徒嘉恆律師在大台北永續城市藍圖系列主題中,也以「從財產權和獨占權看都市更新發展的制度變革」一文,論述城市發展土地永續性的重要。


以人為本的城市,ESG 和城市的韌性問題,更是永續都市計劃的重要思維,因此我們應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來打造我們居住的城市。
☞ 延伸閱讀:從COVID到SDGs,疫情如何幫我們增加都市永續韌性?






都市再生沒有人是局外人

 

現在的環境需要你我一起維護,未來更需要所有人參與,共同勾勒永續的城市藍圖。最後,由衷呼籲每位北北基桃的居民,都能為自己和孩子們一起努力,推動大台北的永續未來,一切改變從「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