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f:協會

15

February 2023

專欄共賞

15 February 2023 / 專欄共賞 /

Mega to Meta 的基隆都會再生

文/陳林桂琇、李旼  圖/基隆市政府、MotionElements



承載基隆主要經濟的港埠。圖片來源:MotionElements


「我們訂定了一個城市發展的策略,就是一個核心兩個翅膀,加上『基隆河谷廊帶』串接大台北都會,推動『基隆市港再生標竿計畫』,作為我們的一個起點。」

──時任基隆市市長 林右昌



     

     

大航海時代:雞籠的崛起

     
早在1516世紀間,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後,透過帆船航行在國際間進行海上貿易,延著台灣東部的黑潮暖流一路到日本的過程,基隆(當時稱雞籠)就成為南北航線的必經站點,因此,率先發現此港灣的西班牙人,決定在此建城並取名為聖薩爾瓦多城 (Fort San Salvador) ,之後此處成為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海上霸權的必爭之地。

     

   

促成地方榮華興衰的首要因素是經濟

   

而從基隆港一路延伸到和平島,當時留下的遺址在考古學家的研究後發現,北台灣在當年已經有跟東南亞有繁盛的貿易交流和遠東貿易的歷史證據。日治時代與日本經貿更是頻繁。因為是個台灣少有的深水良港,在台灣總督府建設下,基隆港不僅有造船廠、軍港、漁港等各種不同的機能區,港埠內的倉儲系統及港區內的鐵路運輸系統亦相當完備,也奠下基隆港發展良好的根基。

   

   

貨暢其流的前十大的世界貨櫃港

二次大戰後,1945年政府成立基隆港務局,並在1974年起先後興建兩座大型突堤碼頭。港區也與高速公路聯結,使海運與陸運能更與北台灣生產基地相通。基隆市圍繞著貨櫃倉儲運輸產業快速發展,1982-1992年基隆港的營運量快速上升,在1984年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1990年代之後,基隆港的總運量開始衰退,主要是由於外部有來自中國的對外開放,逐漸以低廉勞工取代台灣一些勞工密集的產業,為了面對競爭,將生產基地轉至中國,台灣出口訂單也逐漸流失到中國。與台灣本地其他港口如高雄港,也有規模上的競爭。基隆港的港區因港內腹地有限,港區外又因緊鄰基隆市區及山區而難以擴建,使基隆港的港口排名,由世界前十大迅速跌到約第30~40名的國際港口的行列。

     

在中國削價競爭的環境下,基隆港逐漸退出國際港口的舞臺。圖片來源:MotionElements

     

中國世界工廠的崛起,是全球化的趨勢。確實來到2014年時,基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采。在2000年台灣金融隨著科技進步、全球金融自由化,許多基隆人改投入成為台灣金融中心的台北市通勤工作或移居。陰雨綿綿的基隆市除了人口僅剩40萬人不到,也同時被居民認為是最不幸福的城市。  
           

           

基隆市的都會再生

           

2014-2022年林右昌市長推動了以「一個核心、兩個翅膀」基隆的都會再生計畫。核心指的是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組成的首都一日圈;而兩個翅膀則是一個海港(基隆港)與一個空港(桃園國際機場)成為國際 megacity (大都會)的基本配備,帶動大台北重回國際經濟重鎮。

           

(延伸閱讀|基隆市政府 x AECOM:基隆市都市再生策略計畫

     

.第一步:市港再生,讓城市和港口整合在一起

          

基隆市府在林市長率領下同時與「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港務公司)」、軍方及其他公私單位,共同並主動地籌劃,拆除多年以來將港市切開的高牆,整合並共同促成東櫃西遷、軍港位移及東客西貨的重劃使得基隆港的視野大開。在重新搬遷後的港市合一重點,就是重建從服務貨的港成為服務人的港。

     

台灣的所有港口,在2012年31日起在航港體制產生重大變革,交通部為配合政府組織改造,改採「政企分離」方式,分別成立「交通部航港局」與「港務公司」,將航政及港政公權力業務與港埠經營分立,讓港務公司來統合各港經營發展。基隆市府又以都會更新的誘因,多贏策略方式積極帶領整合港務公司、軍方以及內外部公私領域等單位,終於能使港市合一,讓基隆市民可以拉開藩籬,親近港口,使基隆港成為服務人的親水郵輪現代化商港。

      

破除早期的圍欄,將海灣與行人徒步區結合的「東岸郵輪廣場串接工程」引用自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

      

基隆港區在市中心,三面被山包圍,單邊環海,是個絕佳的山海城。除了從山上眺望海洋,整個再生策略中,更是重建了可居於新高樓層頂處,開闊俯視靠岸郵輪的海港大樓,廣場基隆港靠岸除了北海岸沿線可開發的觀光行程,搭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港口邊的腹地國際郵輪母港為主的相關觀光產業,搭配結合現代化的科技新創產業基地,在親水平坦的海洋廣場邊,成為一個有文化延續的現代化美麗海邊新聚落。                 

           

.第二步:提升海洋城市的生活品質

           

將「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作為都市發展的核心價值,把基隆文化資產等歷史、文化空間所累積的故事,透過民眾參與生活現場/故事的集體記憶寫作,建構與現代社會連結之價值,以喚起基隆人的榮耀感,走向基隆的未來。

          

? 人才是城市經濟活力的來源

      

當然基隆原本就有國立海洋大學及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水產試驗所,以豐富經驗培育海洋產業研發和海事發展領域的人才。

      

但是一個都會除了硬體設備的更新計畫,它更需要將「人才」引進來。郵輪的周邊服務業需要的是各種語言、國際飯店、餐飲旅遊人才進駐提供世界級的服務。

    

因此發展與區域更綿密的便利「交通」,吸引人才落地的宜居辦公環境和生活品質,無可避免的是造就成功「服務人的港口」所需要的細部策略,需要再更多的時間去有機地發展出來。

     

? 通達交通

     

「基隆市港再生標竿計畫」當中囊括許多子計畫,在卸下市港之間的高牆後,基隆市需要活絡交通建設來導入觀光人潮,抑或是吸引新人才進入/返鄉發展。未來除了捷運和輕軌首都圈的交通銜接外,而基隆又有條件可發展水上運輸與陸上運輸的多元整合,以全面一卡化整合北捷、新北輕軌、基隆市區公車、快捷電動巴士、水上渡輪等等的軟硬體措施。

(延伸閱讀|捷運夢成真 基隆向前衝

     

? 港灣經濟

    

從海洋漁業來看,全台一共九處的第一類漁港,基隆就佔了兩處(八斗子與正濱漁港,漁業經濟價值為全台之冠。而水產試驗所在漁業生產、管理及海洋生技研發方面投注心力,甚至諸多研究現已成功應用於海洋藥物、藥妝、生醫及生物科技等相關產業。

     

打造徒步平臺,連結商場與海灣。引用自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

         

伴隨疫情趨緩全球郵輪經濟榮景,在「東客西貨」新政策下,東岸騰出空間作為發展郵輪母港的觀光產業。完善港灣周邊設備,利用港區綿延的海岸環境打造約2公里通行無阻的濱海步道,串連東、西岸港區空間,配合遊艇及海洋保育,整合海洋休閒產業,也成為帶動大台北地區靠海洋觀光的起點。

    

.第三步:與區域伙伴共生共榮面對全球競爭

         

林市長與基隆市府在過去這八年與地區和中央爭取到一個共識:以區域合作的高度,除了讓基隆本身建設好之外,基隆好,台北、新北、桃園會更好。大家共同主動找到問題,積極規劃,以整體區域合作為主的整合角度,定位基隆,努力去讓改變發生。希望大台北一日首都圈共同合作,一同面對後全球化的競爭。

         

? 下一站的基隆—Mega to Meta

    

基隆走過繁華的歷史櫥窗,也歷經人才出走、百業凋零的風霜。近幾年基隆的翻轉,使走進基隆時就能立即感受它的變化。期待日後基隆發展成一座更宜居的親水城市。

    

(延伸閱讀|【永續的海洋城市】翻轉基隆!!! 剖析屬於基隆的都會再生!!! 

       

      
結語
     

我們從基隆市政府眾多的都會發展計畫中可以得知,基隆的翻轉不只是點跟點的開發,而是將點到點串聯成更具效益的線,再將大台北都會區連接成一個國際化的面。現在正宏觀地將物流業、觀光業、漁業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未來更以美麗的海港辦公環境,吸引人才和投資基隆的資金。

     

基隆市府都市發展處處長徐燕興說:「現在是網路的世界,網路沒有空間感。沒有空間感就更需要地方感。」

(延伸閱讀|基隆市城市治理策略|專訪基隆市都發處處長 徐燕興

     

基隆的都會再生計畫啟動的不只是許許多多的各別爭取到的個案經費,而是以基隆的都會再生,結合便捷的交通,創造宜居的美麗基隆海岸的地方感,更伴隨著具國際觀的人才,將台灣最好的良港串接北北基桃一日首都生活圈,進而使大台北成為連結世界的永續海洋城市。……【更多精采文章歡迎閱讀WalkingBlock徒步街廓2023年度春季刊

   

       


          

經濟發展如何成為城市翻轉的基石?繼續閱讀「邁向海洋城市的再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