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f:協會

12

January 2022

人文無國界

12 January 2022 / 人文無國界 /

自然與人文的當代藝術家——徐畢華


     
「自然山水是我的修行導師,畫布與田園是我的修行道場」-徐畢華

     隱居於台北木柵山區的徐畢華,是一位畫家,同時也是身體藝術即興創作者,更是一位自耕農。走訪了徐畢華的山家,她和先生所居住的房子綠蔭環繞,從室內向外看出,還能俯瞰台北市區,遠離城市喧囂,卻能怡然自得,如同老師對人生的態度,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能夠無礙。

大自然的啟迪,成為創作靈感來源





     創作時常以「自然人」為出發點,所處的田園自然成為日常的靈感來源。徐畢華引用了「蒼蒼谷中樹,冬夏長如茲」形容自己的住所,因為居住於山中能夠清晰感受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甚至在一天之中就能看見晨昏、晴雨、霧氣。本身也是自耕農的徐畢華,更將田園中所見山、雲、水、石、花鳥、蔬果、逗留的昆蟲…等,這些來自天地的形色、能量與香氣,都內化為創作靈感的來源。

     許多人喜歡閱讀聖賢哲理,但卻難以理解,而徐畢華從大自然的變化無常中體悟到哲理,並融入於創作。擅長抽象畫的徐畢華,若細細品味她的畫,能夠觀察無論是色彩的濃淡、明暗、整體氛圍,有許多細微的變化隱藏在畫中,就如同大自然帶給徐畢華的感受。

 

藝術,超越國界的語言


     欣賞抽象畫時需要具備兩個層面,徐畢華提到,欣賞者本身其實是腦力創作者,需要非常有創意、有勇氣的探索抽象畫。其次,除了透過畫家所提供的指引來探索與感受畫作所要呈現的內涵外,欣賞者往往也會因爲不同年紀、生命經歷而產生自己獨特的解讀。

    徐畢華自己曾有一位來自荷蘭的藏家,當時徐畢華在春之藝廊展畫時,這位荷蘭藏家購買了一幅畫,而後便成為忠實的藏家,每次來台都會再收藏作品。在一次談話中發現,其實這位荷蘭藏家主要收藏的是Dutch painting(尼德蘭繪畫),屬於寫實派風格,而徐畢華的風格卻是抽象派,大相逕庭的風格也讓她不禁詢問為什麼喜歡自己的畫,荷蘭藏家則說「非常不一樣,就是喜歡」。

     過去,徐畢華在求學、進修的道路上,接觸了無論中西方的哲學、文學,或是了解不同時代、國家的作品,認識作者當時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背景,都成為她專業創作的養分與能量,也從中體會到,藝術創作是「Universal but Unique」能夠不受領域、國界、語言甚至時空背景所限制的;而且必須有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

作品名稱:海洋之心 Heart of The Ocean 107x196cm



從「才趣」展現自我價值

 

     求學時期的徐畢華也曾經迷惘,不清楚自己的未來該往哪走。她不只是想當畫家,還想當老師、記者、文學家、外交官,在大學老師鄭石岩的一句話「人一定要往自己的才趣走,才會是最有意義的學習」提點下,這讓徐畢華發現,自己的才趣,也就是才能與興趣就是畫畫,因而開啟了畫家之路。

     徐畢華也分享,父母是自己最支持的啟蒙老師。從小的她就喜歡塗鴉,日式老房中的拉門、牆壁,甚至地板,每一處都成了徐畢華的畫紙,然而父母從未責備,甚至連過年大掃除也會將拉門與牆壁的塗鴉保留,徐畢華笑著說「從小就被得到畢卡索般的尊重」。

     她很感恩自己遺傳了母親的巧手與綠手指,而她的父親本身也是文藝青年,因此從小對於父親所閱聽的書籍、音樂也是耳濡目染。徐畢華的父親寫得一手好字,當她負笈台北求學時,每一封父親寄來的家書,都是用毛筆書法書寫的,也造就了她抽象畫裡充滿書法勁道的線條。以及一種充滿精神性的觀念藝術,用書法抄寫經句或祈福的句子,在作畫時將其焚燒或拼貼成為對眾生的祈福。

     

出世與入世之間的平衡


     當徐畢華畫畫時,她認為自己是處於「無我」的狀態,如此才能順應內心,將好的能量發揮出來。在《舞動大台北的未來》展演中,徐畢華表示,觀眾與現場氛圍也是自己作畫的能量來源,也因此現場的即興舞動與繪畫表演,更是徐畢華將自己掏空,吸取現場的能量,讓內心帶動肢體的舞動與繪畫。

     所謂入世,可能會有許多悲苦喜樂、繁雜、紛亂,甚至明爭暗鬥的負面能量,對徐畢華而言,只要將這些世俗看淡,卻又清楚的觀照,並且保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也就是不要執著世俗紛爭並堅持生命修煉的正道,自然就能找到出世與入世間的平衡,與世界並存,而這也是需要生命歲月的歷練才能修成。

     徐畢華在專訪中提到生命中會經歷許多不同的磨難,可能前一秒還很順利,下一秒卻發生不幸或不舒服的事情,也因此我們應該秉持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度,將所遇到的一切化為生命的養分,便得以用更加圓融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