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f:協會

15

June 2023

WalkingBlock徒步街廓

15 June 2023 / WalkingBlock徒步街廓 /

面對現實的勇氣

文 / 陳林桂琇 圖 / ShutterStock 、MotionElement



我們不該執著在災難發生的機率問題上。



  常在朋友臉書上看到天佑臺灣的祈福,但是很少人在災難發生後檢討,並為下次災難來臨時做好準備。



  當然,有人會說:「怎麼可能為災難做好準備?」臺灣人民過去多逆來順受,也樂天知足。主流的想法就是努力工作,把家庭顧好就是自己能盡的最大社會責任,且防災是政府的事,當小老百姓遇到時也只能聽天由命。



  但在開放黨禁及報禁後30幾年間,人民逐漸學會將檢討的手指向別人,也就是民選出來的父母官。大家樂於對政治人物做「批判式」批評,宛如精采的八點檔,情節集中在民眾各自的同溫層中,並由各同溫層內帶風向的有心人士揪出該負責的一方,選舉的意義似乎僅止於「誰該為今天的事件負責」,鮮少人會討論每次的危機事件的「關鍵性」重點為何?透過如何從這些關鍵的角度中進一步改善體制的缺失並持續精進學習,才是民主社會不斷向前推進的價值所在。



  換句話說,無論媒體或政治人物對於持續地去探索改進日漸加深依賴科技、電力、資通訊的社會,因一般人沒有急迫性想去面對這些可能發生的危機,所以大部分的時候也都無法在短期內對防災有足夠的認知,連帶影響這些政治人物為避免談論防災所可能引起的群眾恐慌,遭致選票流失之虞而紛紛避談。最終,或許災難演習的成效只能體現於當實際發生災難時的各自逃命。



  更進一步說,我們社會大部份的人願意接受的是科技帶給臺灣的生活改善和對世界的影響力,但對於我們也是地球暖化所造成的不可逆的災難共犯,或對於世界資源應該以哪種陣營的治理方式來分配,是共產?資本?集權?還是民主?很多人似乎都在等待別人來幫我們決定,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每個人皆應勇敢去面對和承擔。


臺灣戰略位置關鍵,了解 DRP 精神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




幸運之神會降落在有準備的人身上



  臺灣本來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島國,也因位處地震帶上,更是有許多生存倚賴的資源相對珍貴有限。與其爭辯災難或戰爭的發生機率到底多大,討論哪位預言家的預言何時將發生,筆者認為:最好增加智慧城市韌性的方式就是從廣泛市民的角度去了解每個企業與政府機關應建立的災難恢復計畫(Disaster Recovery Plan,下稱為DRP)精神。



  從每個企業的員工和政府機關定期帶動災難恢復計畫的建立,或從每次大小等級災難的發生,智慧城市的韌性可透過所累積的數據去減少人命財產安全的損失,分析再度恢復正常運作的最快時間。



企業和政府營運持續管理 (BCM) 的思維



  為了落實與精進營運持續管理 (BCM) ,透過建立營運持續計畫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 BCP) (請參考精選知識站)、執行、檢討及改進等管理系統架構準則,是韌性智慧城市因應災害所應持續進行的PDCA (Plan-Do-Check-Action) 循環式優化模式。



  災難恢復計畫 (DRP) 是營運持續管理 (BCM) 概念中營運持續計畫 (BCP) 的其中一環。在智慧城市非常倚賴資訊系統下,保護資訊也等同於保護財產安全。美國在911事件後,更加強規定許多行業建立其DRP機制,並應定期測試,其中包括證交所、清算交割機構、金融產業、機場塔台、維安、消防系統、公共運輸和醫院急救單位等。



  營運持續管理 (BCM) 概念就是企業的永續行動。然而並非大型企業才需發展BCM文化,新創及中小企業更應該建立營運持續計畫 (BCP) ,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災害衝擊時預防營運服務中斷,將生命、財產威脅降至最低,並以最合適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恢復正常服務。



點我看重點整理 ⮩ 規劃營運持續計畫 (BCP) 8個基本步驟



  透過企業推動的BCP教育和DRP演練,大小災難發生時的反應才能落實且隨著次數增加而往下內化。員工們才能普遍地理解事前準備的重要,也才能落實到每一個家庭,使每個家庭了解如何應對大危機第一黃金時間應有的個人危機反應和意識。



  針對智慧城市的資訊攻擊,災難恢復計畫恐怕是任何資訊系統都必備的資安工作和必須提撥的系統維運成本。小至內部資料保存不當、駭客竊取資料,大至系統迅速感染病毒:網路備援 (Network Redundancy) 、異地備援 (Remote Backup) 、資安教育訓練及案發前中後對內對外應採取的政策和溝通,都會使日趨倚賴各系統的相互運作體系,得以因做好準備,而縮短快速恢復正常運作的時間和效率。若只是各自本位的運作,沒有至少整合過DRP機制的企業,終究只會成為災難本身。





New Rules of Engagement for a Complex World

相互倚賴的錯綜複雜世界之交戰手則



  在瞬息萬變的現今,適應力比效率更重要。如同《賈伯斯傳 (Steve Jobs) 》作者華特‧艾薩克森 (Walter Isaacson) 於《美軍四星上將教你打造黃金團隊》推薦序(2015)所言:



當今世界瞬息萬變,特徵是速度加快、相互依存度緊密,這意味著各地組織如今都面臨令人目不暇給的挑戰,像是全球恐怖主義、流行病、供應鏈中斷到改變遊戲規則的科技。上述議題的唯一解決方法就是打造團隊組成的團隊,培育永續經營的組織適應力。

……複雜性的規模已讓簡化論者主張的管理方法失效,無法解決當今網路世界的諸多議題。效率有其必要,但對成功組織而言早已不夠。

組織若想成功,就必須環環相扣,而非各自為政。它們的目標必須從效率轉向持之以恆的組織適應力,為此,心理和組織模式都必須大幅轉變,就引領開創一個包容改變的環境而言,持續努力亦不可免。

……讓小團隊具備良好適應力的特質,包括信任、共同目標、共享意識,並賦權每一名成員採取行動。

……這本書詳述的主要教訓便是,我們有必要擴張小團隊所具備的適應力、凝聚力,以達相當於企業規模的水準。(頁3至6)



如同PDCA的模式,適應變動是永不歇息的動態過程





  面對科技以極快的速度,分別對人類生活產生極微小化和極大化的錯綜複雜改變或影響,其中的深遠影響包括你我可以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蝴蝶效應」之非線性巨變。因為世界越來越錯綜複雜 (complex) ,也越來越難預測,相互依存所引發的危機和挑戰越來越難有手冊式的標準攻防。因此,平日培養良好的適應力,包括跳脫框架的思考、從行動檢討產生對下次災難發生時更有概念的解決方案,都有助於敏捷思考下一次如何獲得更優化的成效。每次的大小災難挑戰,就是敏捷反應的最佳學習時機,越多企業做好DRP訓練就是城市韌性的基石。



  停電的城市、被停擺的金融系統、失去行動數據而無法使用智慧型手機聯繫管道、因地震所致的道路橋樑斷裂、被水淹沒的捷運和道路、充斥避難者的各種公共場所、無法供應的備用水和食物,有可能社會因這些失序產生更多的掠奪……突然間,原本熟悉的宜居城市變樣了,第一時間每個市民的反應應該是什麼?危機接二連三的發生,我們要救的命與財產會是什麼樣的優先順序?平日的國土主權或是凝聚力的缺乏是否對於戰爭危機的秩序恢復是最大的致命傷?







Hope for the Best——Plan for the Worst

平時如戰時的災難恢復計畫 (DRP)



  2021年5月1日臺灣議題登上《經濟學人》雜誌封面,其封面故事說明臺灣為什麼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美國戴維森 (Phil S. Davidson) 上將擔任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期間,更曾於(2021年3月)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出席聽證會表示:他認為中國將可能於2027年前以武力犯臺。自此,美國國會和政府與臺灣關係的密切度達到二戰後的新高,從華府對臺政策也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



  拜登政府對中政策重要智囊──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 (Rush Doshi) ,於2021年7月出版了他的新書《長期博弈:中國削弱美國、建立全球霸權的大戰略 (The Long Game: 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 》。書名直接透露了他對中國涉外戰略的認識,也就是自1980年代末期冷戰結束後,中國就在追求一個「取代美國全球秩序的大戰略」,並清楚地勾勒出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將企圖挑戰美國在全球的地位。此書和杜如松本人同時也成為拜登政府主導美國對中國戰略地位的思考指南。



  2022年8月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 訪臺,世界看到中共再次派出27架次軍機圍繞在近入臺灣海域3分鐘的反應範圍距離內,並舉行大規模海上軍演。臺灣人雖淡定以對,但是臺海局勢被迫成為世界地緣政治和半導體經濟的衝突前緣。拜登政府反中共的行動更勝前任共和黨的川普總統,美國國會外交關係委員會於同年9月14號投票通過了《2022年臺灣政策法 (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 》,法案涉及到對臺灣的首次直接軍事援助。法新社評論認為:「美國議員在幫助臺灣方面顯然比白宮走得更遠。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訪臺曾引發北京的大型軍演抗議,這個新法案也再次讓北京憤怒。」令北京憤怒的是美國已經從軍售防衛性武器,走到軍援臺灣,而其中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臺灣後備軍人的增加和強化。



  2022年10月中國二十大後習近平史無前例獲得了第三任期,並於二十大上 發表近 1小時 50分鐘的開幕演講,其中於開場不久即指出:「中方堅持反對分裂,要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強調要由『中國人』來決定,也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2022年2月24日,不顧國際制裁的壓力,俄羅斯也以「特殊軍事行動」進攻烏克蘭,在筆者撰文的今天,剛好滿一年。臺灣人除了挺烏克蘭外,更看到在不對稱的戰爭下,小國的人民團結反俄意志力和以非傳統戰略再再挺住猛烈的戰火,以撤走老幼婦孺,留下全民皆兵的對策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敗為勝,造成有強大武力俄羅斯損失慘重,並逼俄在近日也再度揚言將要把世界拉進核戰邊緣的境界。烏克蘭與臺灣一樣也有部份親俄(親中)份子。近日烏克蘭政府不斷地打擊貪腐和親俄的親信,就是了解不將內部的反團結勢力消滅,沒有盟友會願意各國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寶貴資源支援可能被貪腐掉的援助款。



  雖然俄羅斯已經攻勢減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原訂於2023年2月5日的訪問中國也因故延後、重新規劃。在受邀出席美國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與總編輯高德柏格談論《烏俄戰爭屆滿一年》之際,其中布林肯在討論到中國在此間應扮演的角色時,談到中國不能以臺灣是中國內政問題的基調(21:16處起),企圖未來有可能以武力攻臺,因為保持臺海的自由貿易暢通和臺灣晶片生產的供應是全世界共同的利益。基本上全世界無論那種政府體制都應會期望有個”rule and order”的負責任的全球社會。中國應該了解,無論是以”lethal support”支持俄羅斯或主張以”use of force”武力攻臺的這種單方決定的侵略式”aggression”論調,不但世界社會無法接受,也不能讓它發生。



  於此不同的臺灣媒體紛紛以不同角度切入報導,如:《布林肯談兩岸!清楚指出各國必須擔心臺海危機 一旦開戰將為全球經濟帶來災難性衝擊》、《布林肯:臺海衝突非中國內政 拜登放話駐臺美軍擴增四倍?》及《抗中保臺!對抗中國極權勢力!美中面臨生死戰?!》,惟不可否認的是, 進入3月全球又是另一番局面



  ⮩ 今周刊3月1日報導指出:美國眾議院外委會在當地時間2月28日審議11部挺臺抗中法案,其中8部表決通過,包括《臺灣保證實施法案 (Taiwan Assurance Implementation Act) 》,要求國務院定期檢視對臺交往準則,至少每2年向國會提出報告,以確保任何美國對臺政策的改變,都有益深化雙邊關係。



  縱然政治千變萬化,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政局都不是能永遠存續的,適者生存確實是食物鏈競爭下的結果,但是建立智慧城市的韌性刻不容緩。



  在家門口即將可能發生的災難,我們還是只靠「天佑臺灣」嗎?其實臺灣已是全球最受認知戰、假訊息攻擊的地方。相信大部份的人是有感的。俄國要出兵前六個月也已對盟國開始做資訊和認知攻擊。以核武來威脅世界,也讓世界被迫要站在與俄、中、北韓等陣營的對立面。大國萬一開戰,小國如何不會被波及呢?不難理解,光是「批判性地檢討他人」,還不如將重點放在自己從屬的企業機構的「災難恢復計畫」建立,並將這個關鍵防災概念推廣到每個社區和家庭,以建立和平的生活持續性。



  ⮩ 日經新聞曾於2022年針對在臺的外商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已有半數在中國二十大習近平的談話後更新了企業的營運持續計畫。



  另 ⮩ 路透社2023年的報導也指出,臺灣美國商會的437名企業會員中,有214公司回應此調查,其中有1/3的公司報告說首要因地緣政治緊張度升高,使在臺營運可能面對終斷的影響,促使總公司的在臺政策改變,次要促因包括逐步增加的運輸費、保險費、財務成本、和員工焦慮。



  臺灣的企業呢?若搜尋通過ISO27001驗證的企業目前有165家對於資訊系統的營運持續管理通過第三方驗證。但是,若沒有定期改善核心流程,認證只是流於形式。企業的調查顯示,企業遭受駭客攻擊的資安危機,首要原因是來自教育訓練不夠。因此,單是有計畫,沒有落實教育、執行、檢討、改善的實際行動,很容易流於形式,最終沒有效果。不管發生災難的機率高低,如何去執行營運持續管理的思維才是永續智慧城市的解方。







公民行動所組成的保衛智慧城市的韌性行動



  韌性的智慧城市需要國防、民防、心防的共同參與。國防部管理國防,國防的軍備參考烏克蘭的不對稱作戰,其實還是有許多突破框架的參考,有效的心防,以小博大的無人機奇兵立大功,更是凝聚向心產生力量的寫照。



  依據內政部現行的《民防法》規定,臺灣建立的民防團隊編組中甚至包括以村(里)為最基本的「民防分團」,以發揮民間自衛自救功能,共同防護人民生命、身體、財產安全。



  最新版的《全民國防手冊》目前已公布,但是立法院的反應、評價,幾乎都是在該手冊設計有許多是基於一般災難未發生前的日常假設,包括避難所、避難路線在設計上是以QR Code掃描,沒有考慮到沒電、沒網路為災難來臨時的可能狀況。那以村(里)為基本的民防分團該如何在需要時行動呢?



  如果讀者也同時想要收集民防資訊,為自己和家人做一個最即時的災難恢復計畫,那行政院的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網站就是你首選了解你所在 ⮩ 地區災害防救計畫資訊的地方。目前最立刻採取行動的起碼作法是更新一份由自己動手做的「我家民防手冊」,並透過全家演練、改善這本手冊的內容設計。



延伸閱讀 ⮩ 臺灣的民防能力如何?

延伸閱讀 ⮩【資安實例分享:馬偕紀念醫院】

                   資安緊急應變不只要制度化,應變演練的溝通協調更是關鍵






  沃草是個民間團體幫忙把全民防衛陣線串聯的顧問團(包含防災產業協會、實現會社等單位),也發行《公民行動指南》



  在烏克蘭一年以來的戰事提供許多的民防借鏡,許多民間團體也起義帶動社群裡國人想要投入實際的操作學習行動。



  在人們自覺性的成立民訓團體中,包括⮩ 黑熊學院⮩ 壯闊台灣聯盟皆提供緊急應變基礎課程、推廣民防參與的知識。台灣民團也是近年興起的民間團體,透過定期交流共同凝聚守護家園的力量。無論是民防課程還是里鄰守護,報名人數隨大國威脅節節攀升。



  整合國防、民防、經濟、心防、國際友邦支持的實力和凝聚力就是臺灣擁有的最佳外交談判力量。



  以「平時如戰時」,勇敢地面對可能來臨的大小災難,包括隨機殺人攻擊、趁火打劫的見機掠奪財物是我們全民應該參與的韌性思維。智慧城市每個居民的持續思維訓練以產生凝聚的共識,才能有效反應大小災難時全民在街道與公共場所的任何失序行為,做有效的共同防禦反應。



公民行動所組成的保衛智慧城市的韌性行動



  透過「Taiwan Can Help」 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的一員,產生雙向的國際接軌,爭取國際友人的支持,烏克蘭是最好的例子。



  由總統澤倫斯基發聲爭取國際的支持,才得以節節獲勝。雖然中共也透過「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企圖使得臺灣孤立無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在臺最有經驗使臺灣接軌國際的是民間宗教團體慈濟的救援團隊。使臺灣成為世界經濟的生命共同體莫過於台積電及其相關半導體產業所組成的跨國生態產業的矽盾力量。相信還有更多臺灣的隱形冠軍讓臺灣被看見,投入國際交流獲取更多國際社會的後續交流,這些是民間參與國際可得到的來自自由世界的支持力量。



延伸閱讀⮩報導者|手冊不實用、演習變表演?
                  政府民防體系老化缺陷多,民間興起訓練互助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



 

……【更多精采文章歡迎閱讀⮩ WalkingBlock徒步街廓2023年度夏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