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f:協會

24

March 2023

WalkingBlock徒步街廓

24 March 2023 / WalkingBlock徒步街廓 /

【藍圖三】打造無畏災難,具智慧韌性的城市

文/方音  圖/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生活越來越便利,智慧科技的發展功不可沒。然而近年疫情重創全球供應鏈、台灣面臨缺水缺電,讓人們意識到了「能源」的必要性,一旦缺乏能源,智慧城市也無法運轉,因此城市不僅要智慧,更需具備「韌性」來提升災難發生時的應變能力,因此整合「綠色能源」與「環境永續」是智慧韌性城市」的重要考量。

     


    

   

「我們需要建立韌性 (resilience) 」——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

     

韌性,指的是風險抵禦力。而風險抵禦力又有五個構成要素——穩健性、冗餘性、資源豐富性、應對能力,和恢復能力。

     

位於地震帶的台灣,過去每年也有颱風報到,身為居民的我們時常需要面對天然災害所帶來的衝擊,每次災後重建也都極其不易。而重建後,城市是否能夠恢復到原來的樣貌,倘若缺乏智慧數據系統予以測量、記錄、收集與分析,是難以衡量的。因此,在氣候變遷、天然災害頻傳及疫情警戒的情況下,我們極需去思考如何打造一個智慧與韌性兼具的大台北城市藍圖。

           

           

疫情下的挑戰:城市韌性

           

韌性城市,不是假設災難不會發生,而是發生時如何最快速回復正常。

         

COVID-19疫情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從原物料、製造、運銷到市場,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全球分工模式。在疫情的肆虐下,我們以往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全球經濟分工體系,卻在疫情時代暴露出它的脆弱。全球供應鏈的高度依賴顯然是個不小的風險。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醫療物資萬一斷鏈,加上天災人禍接踵發生,一夜之間,可能就是苦難的開始。

         

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所出版的全球風險報告中預測,未來10年發生機率、影響性最高的前五大風險為:極端天氣、氣候行動失敗、天然災害、喪失生物多樣性、人類造成環境災害。這其中,環境問題是最大挑戰,更甚於傳染性疾病。在這個高度連結的世界,面對這些影響範圍既深且遠的全球風險,國家該如何應對?我們需要建立韌性 (resilience) 的恢復力。

        

      

智慧城市背後的能源供給

         

「韌性城市」需要智慧跟綠能來收集數據和資訊,我們才能加以評估災害帶來的耗損程度、還有多少力量去面對下一次災害,甚至作為補救方法的參考去面對未來,這部分就是「智慧」。但是「智慧」對電力會有高度依賴。如果斷電了怎麼辦?恐怕就智慧不起來了。

         

永續的智慧城市電力管理系統EMS,是從家戶、區域到整個城市為主的永續經營概念。從最小單位的家庭為主,它至少能夠自發自用;到區域的社區或是大樓,它是一個小水庫的概念,除了自發自用之外,也提供持續性、自發性地電力;更大一點,以一個城市為概念,還是回到電力公司跟電力調度公司,去做後端的電力支配跟能源支配的架構。因此,透過HEMS、CEMS、PEMS這三種結構去做小、中、大的結構組合,可打造大街廓的區域電網架構。

         

                  

事實上,日本已經在發展這類型商用及家用環節的區域電網架構,而做的人不是電力公司,而是電信公司。換言之,電信公司除了賣通訊之外,也開始在賣電。電信公司是從大數據的角度來切入,結合「儲能櫃」與「太陽能板」,來產生商業價值。透過提供儲能設備給家戶,電信公司取得發電數據資料後,協助家戶把電賣給電力公司,而賣電所得的收益,則可大家來分配。這個作法就叫做「小電吃大電」。而在這其中,存在一個「虛擬電廠」的概念。在區域電網中的虛擬電廠本身並沒有電,但它可以從各個地方把電收集起來,成為一個物聯網電廠,整合台電的電力,作為供電的補助。

         

回過頭來講儲能櫃的重要性,就必須提到太陽能板。白天陽光普照,但人不在家,電力可以被儲能櫃儲存起來晚上用,甚至賣給電力公司。在電力「自發自用」的情況下,要如何控制在家用的契約容量裡,也可交由儲能櫃來協助,達到「削峰填谷」的情況。

         

重要的是,再生能源發展最關鍵需要的「儲能技術」已經發展出來,許多相關的商業應用與生態圈的發展機會也逐一出現。在智慧城市生活中,我們不可或缺的電力,已在朝向韌性與永續的方向前進。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智慧交通帶來的城市便利性 

              

談到大台北的永續智慧城市生活,北北基桃的交通網是便利生活的首要關鍵。很少城市交通這麼便利,除了通勤能在平均一小時內到達,更能在半小時左右,就從台北市區到達環繞的山脈、河邊公園、周圍的大海。有聞名世界的豐富生態,更是候鳥遷徙時的重要中途站,及海流魚潮必經之地。以一個約900 萬人口的都會區而言,大台北真是個得天獨厚的地方。

                    

未來智慧城市的設計需要回歸到以「大眾運輸」為城市發展的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設計概念。由於台北街廓的設計為大量住商混合的生活型態,以現今道路的配置,應該要以「運送最多人」為目標,而非「讓最多車子移動」為目標。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思考「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把行人安全納入考量,不只追求技術上的進步,更應把「用路文化」與法治教育作為提升人民素養的一部分。

          

此外,科技也在智慧交通的發展上帶出了更多的想像。「自動駕駛」的技術已在快速發展,不過還需要重新思考台北的巷弄設計,並提升用路人素質,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悠遊卡則廣泛被應用在你我生活中,以「加值你的美好生活」為主軸,配合政府政策,做出有感的生活連結。以TOD為出發的大台北都市發展,捷運網搭配跨區域的悠遊卡帶給民眾有感的便利。

          

總言之,智慧城市需要不斷地跨領域整合,單一技術或企業不足以面對未來的挑戰,整合「綠色能源」與「環境永續」是「智慧韌性城市」的重要考量。……【更多精采文章歡迎閱讀WalkingBlock徒步街廓2022年度創刊號  

          

          

【影音焦點導覽】

           

(觀看影片|永續的智慧城市生活|便利性與韌性兼具的智慧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大家耳熟能詳、包羅萬象,但是遇到停電時怎麼辦?智慧城市帶來的好處是多於風險嗎?快看影片了解!

悠遊卡帶動大台北的便利生活,從小孩到老人都能智慧又便利。有了儲電能力的綠色公民電廠,建構在地區域電網,斷電沒在怕。科學化的數據分析,才能創造智慧生活,我們需要的是有溫度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