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f:協會

15

February 2023

WalkingBlock徒步街廓

15 February 2023 / WalkingBlock徒步街廓 /

都市更新的新思維:如何創造更宜居的城市、環境永續的推動

文/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 蔡漢霖理事長  圖/Shutterstock、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個城市不能沒有願景,我們都是城市前進的參與者。」

──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



     

     

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建構整座城市的共同願景?

     
講到都市更新的範例,大家不免就會想到在1850-1870年代的大巴黎計畫。當時的奧斯曼省長建設林蔭大道、廣場、水池、公園等城市空間,建立大量下水道、污水處理系統,並大刀闊斧的進行都市更新,讓巴黎開始進入現代化的階段。

     

20世紀,法國總統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rand也藉由大項目計畫 (Grands Projets) 打造許多重大公共建築,如玻璃金字塔、國家圖書館、奧塞美術館等,逐步形成為人所熟知的巴黎城市景觀。

     

然而進入了21世紀,為了因應巴黎越來越不敷使用的住宅空間、可預期的人口增長,以及全球氣候協定對能源使用的嚴苛規定等,城市也必須隨之而改變。現今民主時代,早已不是19世紀那樣專制長官一人說了算的時代了,巴黎市政府希望拋開過去打造地標建築的模式,或是零碎、小規模的更新計畫。希望能夠透過更有計畫性、符合城市願景的方式,深入了解城市的問題,並且找出解決方式。

     

於是從2007年開始,法國巴黎向世界各個建築團隊、城市規劃團隊發出邀請,共同參與計畫。隨後也發展出許多階段性計畫與行政組織,如工作坊及成果展、AIGP大巴黎國際工作坊科學委員會、大巴黎都會區 (Métropole du Grand Paris) 等。
     

   

2007-2011找出問題,提出城市願景

10個團隊 x 10個城市研究方法 x 10個城市願景

   

願景2007年開始的大巴黎計畫,向世界召集了個頂尖建築團隊,以「徵集」而非「競賽」的方式,邀請這些團隊共同研究這座城市。這項大巴黎計畫強調開放性的討論重點在於每個團隊的研究方法,找出巴黎出了什麼問題,並提出不同的城市願景。

     

城市研究方法上去找探尋「巴黎出了什麼問題城市願景由空間專業者提出想像個團隊各自為計畫帶來精彩且深刻的構想,並於2009年進行為期半年的成果展,作為大巴黎計畫第一階段的總結。隨後這個團隊也受邀成為第一屆大巴黎國際工作坊科學委員會 (Conseil Scientifique de l’AIGP) 的智庫成員,開始下一階段與公眾溝通、形塑共識的長期投入。

   

   

2011-2017透過實戰營溝通,提出解方

      

在上一階段的國際徵集,眾多團隊為巴黎剖析了許多城市發展的癥結點,無論是空間運用、交通、河川流域的利用、能源與環保等面向,並試圖為這些癥結點提出不同的嘗試。但進入大巴黎計畫的第二階段,更重要的是從這些面向當中,找出城市居民共同關注的議題,提出真正可行的方法或者形塑共識,在當代民主社會中,此一階段尤其重要,顯了城市的「本體」是什麼,更反映了巴黎這座城市的精神價值。

     

以智庫為形式的AIGP委員會,在這期間大量地舉行各種workshop,針對住宅、交通、環境、景觀、觀光等議題深入探討,為行政部門提出學術或專業上的策略建議。然而此階段也發現到,當代城市的規模與界線不再是過往壁壘分明,也需要從行政、立法上更加密切的整合。於是最終在2016年正式成立了大巴黎都會區 (Métropole du Grand Paris) 的行政單位,將大巴黎計畫進入行政體制內持續推行。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都會的再生需要時間:滾動式的修正,大眾的參與

           

正式成立行政體系的大巴黎計畫,檯面上看起來主要是推行了「大巴黎快線」 (Grand Paris Express) 的交通建設,以改善交通和銜接蛋白區、帶動衛星市鎮為導向的計畫。不過根據實際的統計,整個大巴黎都會區內大大小小的計畫案超過600件,反映了實際上大巴黎計畫仍在持續推動中。過去人們對於都市計畫或都市更新,總是期待大刀闊斧的改革,透過大建設、標誌性建築作為改造的象徵。然而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總必須兼顧各個面向,無論弱勢族群、歷史文化、環保能源等等,實際上政績式的建設計畫或許早已不是解方。若能夠透過不同小型計畫的高度整合,搭配與市民溝通後的高度共識,能夠為城市帶來真正的願景。

           

大巴黎計畫仍然在進行中,到了2024巴黎奧運預計將有新一批城市建設完成,在此之後又會有什麼樣的調整呢?關於都市更新和再生,大巴黎計畫為台灣帶來什麼啟示?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談論願景、凝聚共識,去打造真正合適的城市?

           

為了創造更宜居的都市,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在(2022年)7月14日揭幕了展期五個多月的「都市再生願景館」。以「一座好的城市必須讓人可以想像,或者擁有願景」破題,向大眾展示,都市更新不該只是把老房子拆除重建的動作而已,理想的都市更新必須維繫城市發展的脈絡,連結城市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圖片來源: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 

       

      
大台北的改變,從每一個人開始
     

但未來的願景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大哉問。都市的願景應該來由一個偉大的市長或者都發局長來擘畫嗎?對於一般市民來說,都市更新、都市願景與都市未來都好像離自己非常遙遠,遠到似乎事不關己,故此這次的策展團隊,從城市變遷的角度切入,帶入「時間感」試圖為市民建立邁向共同願景的第一步。透過展覽作為一種溝通的方式及平台,以真實案例和願景的實體畫面,讓大眾認知到,身為城市居民的「義務」和應得到的「權力」。

     

除了造夢之外,更藉由各不同角度的案例切入,讓民眾能自我提問,進而從「現行制度」與「參與者心態」兩個面向中,找出結構之中互相影響的因子/問題。期待觀者在逐步瞭解現況,並對各方心態脈絡有基礎瞭解之後,能進而為長遠的城市願景一步步凝聚社會共識。

     

我們心目中理想的臺北市是什麼樣子?是一個充滿綠意的綠色城市?一個充滿科技的智慧城市?一個全齡通用的友善城市?都市進步的過程中,哪些記憶與都市紋理要保留,哪些特色要強化,哪些新的要素要導入,唯有經過充足的公眾討論和長期的參與,我們才能真正打造一個以人為本,共同屬於我們每一位市民的宜居城市!……【更多精采文章歡迎閱讀WalkingBlock徒步街廓2022年度秋季刊